深入開展法律服務 服務首善之區建設
圍繞統籌推進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、協調推進“四個全面”戰略布局,2019年,北京市法學會繼續堅持以購買社會組織法律服務項目的方式,通過項目服務的延展和落地,動員和協調系統內研究組織及相關社會力量在法律援助、法律咨詢、社會矛盾化解、訴調對接等方面彌補公共服務不足,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,助力首都法治社會建設。共有24家社會組織承接法律服務項目24個,涉及資金135萬。
項目內容豐富多樣,包括涉外商事糾紛調解、涉法涉訴信訪矛盾化解、涉未民事案件社會觀護服務、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司法服務、老年人財產管理法律服務等。項目管理規范有序,對重點環節和事項進行重點審查和考核,走訪調研10家項目承接組織,做到提前把關指導、提前規范管理、提前預防問題的“三提前”,實現項目管理的關口前移。項目成效影響突出,據統計,24家社會組織累計開展法律服務活動100多項,直接服務20余萬人次,通過微信公眾號、視頻APP等多媒體形式輻射人群130萬左右。其中“首都高校藍色盾牌禁毒志愿者新媒體能力提升項目”等獲得北京電視臺等主流媒體重點報道。
法律幫扶下基層 以案釋法解民憂
法治社區建設---社區普法活動
首都高?!八{色盾牌”禁毒志愿者新媒體能力提升
法治進校園
老年人財產管理法律服務
各項目承接組織通過法律服務項目的開展,實現了資源整合,化解了社會矛盾,對接了群眾需求,凝聚了團隊力量。服務項目運用專業方法化解疑難案件,提升人民調解員的素質和能力,引導群眾合理表達利益訴求,提高了司法公信力,培養了法治思維,提升了公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,對化解矛盾糾紛,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。社會組織將法治研究落地服務實踐,與社會、基層、人民群眾更加貼近,得到了黨委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,參與社會建設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,通過參與法律服務項目活動,激發了法學法律組織的工作活力,提升了服務社會的能力。
市法學會還積極探索在全市建立“法律服務站”“法律診所”等服務站點,固化法律服務實施機制,促進區法學會屬地資源和研究會的特長優勢相互融合,及時為基層群眾提供法律服務。推動北京睦鄰法律服務中心在海淀區、朝陽區、西城區、懷柔區、東城區5個區建立“公益法律服務站”8個。因地制宜為轄區居民、街道、社區和企業等單位提供針對性、有效性的法律咨詢、普法講座和法治宣傳,切實解決基層群眾最關心、最直接、最現實的法律問題,受到了居民、街道和學校等單位的歡迎、支持和肯定。下一步,市法學會將繼續推動“公益法律服務站”的建立,力爭2020年實現法律服務站16區全覆蓋,形成覆蓋區域廣、受眾人群多、服務效果強的公益法律服務體系,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、獲得感、安全感,為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建設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智慧和力量!
田村路街道“公益法律服務站” 手帕口南街社區“公益法律服務站”
東華門街道“公益法律服務站”